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评 > 正文

新民艺评|费尽丹青无计画,唯有情谊两相知——读《追梦丹青》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冯臻     编辑:江妍     2023-12-21 17:47 | |

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资源,将之融入少儿小说的创作当中,承担起向孩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已经成为当下儿童文学作家的自觉。近年来涌现了不少该类题材的少儿小说,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但凡在创作过程中,作家自身有较深厚的积淀,或者做足了功课和准备,能将传统文化、少儿生活、思想情感自然贴切地融合其中,以少儿小说的美学规律进行书写,在打动小读者,让他们深入人物思想情感的同时,去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艺术的魅力和成长的力量。当然,也有一些该类题材的少儿小说应热度而写,缺少充分的积累和沉潜,使上述三种要素的融合度不够,产生油与水分离的情况。

显然,张晓天的《追梦丹青》属于前者。该作较好地将中国传统书画与小说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相结合,以学习书画为内容,晕染出了故事生动的情节,又以人物的情感和精神为筋骨,勾画成了内心的脉络。

正所谓“小说的成功有赖于其自身的敏感度,而不在于其题材是否成功”。张晓天尽管沿着当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热门的、有“成功”可能的题材进行创作,但是由于其对乔乔、毛追、爷爷等人物始终保持着艺术塑造的“敏感度”,使《追梦丹青》这部小说有了能打动读者的感染力。

《追梦丹青》的叙事方式是较为精巧的。开篇便呈现了已成人的“我”多年在外不愿回家的生活状态,并为此备受有家难回的折磨。过去发生的事情,如一片挥之不去的阴翳,沉沉地笼罩着“我”,弥漫在眉间心头的隐忧和难言的愧疚,掀起了故事的悬念。这使读者不免好奇地追问,“我”、爷爷、毛追三人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那个寒冷的冬夜冻结住了“我的”心灵,成了“我”生命中的一个断点。

从“我”鼓足勇气返回故乡的那一刻,故事的进展过程就像一条脊柱串联起了情节的血肉。于是,作者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年少时期,“我”、毛追跟随爷爷学国画的往事。在叙述这段往事的时候,作者以“我”翻阅毛追留在爷爷家里的一本日记本为线索,一步步地进行了还原。

小说始终以“我”为视角进行叙事,没有插入毛追的日记原文,更多地以转述的方式来呈现。也就是说,小说没有增加毛追的叙事视角,不仅让故事讲述得更加简洁明了便于少儿读者理解,而且契合了故事主人公与叙事者的一致性功能,这样的叙事方式的安排无疑是妥当的。开篇的正叙到进入故事核心地带的倒叙,再在结尾处回归正叙,时序的回转,达成了“我”与毛追以及爷爷之间的和解,完成了“我”与过往的那个自己的和解,从而实现了一次心灵蜕变。

《追梦丹青》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具有充分情理逻辑性的。小说给每位人物赋予了充分的动机。爷爷深谙国画的技法,精通国画的美学趣味,知晓美术人才培养的教育门道,最大的心愿是国画艺术后继有人,希望择良才而教之,因此爱才、惜才、怜才成了爷爷这个人物待人行事的核心动机。为了培养毛追,还有“我”称之为桃子姐姐的女学生,他不断启发她们朝着国画的意境追求和攀登,投入心血甚至不惜财物地去培养她们。而对于“我”这个亲孙女则因视其天赋不足而“另眼看待”。经常拿毛追的画作与“我”的比较,使“我”在爷爷评画时,陷入犹如“游街示众”的难堪境地。

毛追热爱国画,有很高的天赋,将之当作梦想来追求,即便横遭妈妈反对,也痴心不改。她爱钻研、好琢磨,对国画的理解尽管稚嫩,却也独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可谓是为了实现自己追梦丹青的心愿,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甘之如饴。然而,窘迫的家境,面对条件相对优越的“我”时,不免自卑和脆弱,既与我深有情谊,又保持了一定的分寸。

面对爷爷的憨直、毛追的执着,“我”也常常内心波澜翻涌。在爷爷那里求认可而不可得,在毛追那里相比较而此次落败,尽管在书法上扳回一城,但依然难掩挫败与落寞。在这样的情形下,内心不可避免地发生裂变,“我”在嫉妒、失衡的情状下,在毛追参加比赛的画作上署上了自己的名字。最终事情败露,成了每个人物生命中的一个疼痛。

可以说,《追梦丹青》中的人物塑造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他们是立体的,也是沿着自己的动机和个性在发展的。经历了这个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当“我”有勇气去面对的时候,便是冰释人物之间关系的开始,迈出成长步履的开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追梦丹青》是一部以传统文化中的国画为内容肌理的成长小说,或者说是具有通过融合传统文化要素的成长小说性质的作品。狄尔泰在《体验与诗》中谈到成长小时说:“在个人的人生中可以看出一条有规律的成长道路;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同时又是一个更高阶段的基础。生活中出现的不和谐与冲突是个人走向成熟与和谐道路上要经受的必要的过渡。”

无论对于“我”、爷爷,还是毛追,在学画、教画那个阶段发生的矛盾,都是后来朝向对自我、对他人重新认识的关键路径。人生每个阶段的内在价值,在《追梦丹青》中除了梦想与自我实现的诉求之外,爷孙的亲情、少年人的友情、师生的恩情是其中的重要支撑。情谊在这部小说中生成了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可谓是费尽丹青无计画,唯有情谊两相知,或许那段冲突的时光,每个人各有神伤,其中的纠结、遗憾、痛楚无计可画,但难以放下的情谊,促成了彼此连接,也推动了成长的脚步。(冯臻)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