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评 > 正文

新民艺评|不忘梦归处,年轻人何以亲近“我们的节日”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邓倩倩     编辑:江妍     2023-12-24 15:54 | |

在鄂西山区的社巴堂里,人们整齐又刚劲地摆起手来,步履庄重,舞姿稳健。细看他们的姿势,手摇身送,像极了晒谷子、挽麻团、撵野猪、套画眉、拍蚊子、抖跳蚤等。人们还不忘吼一嗓子五句子山歌,热闹非凡。有诗为证:“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这是土家族社巴日的环节之一,它在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是土家族的文化荟萃,还包括毛古斯、梯玛歌、打溜子、咚咚喹等多种形式。人们怀着虔诚之心向掌管农事的神灵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笔者是一个土家族,传统节日的盛况,促使我们回望传统节日的溯源。作为人为创造出来的社会性时间,中国传统节日的出现与农耕文明的产生密不可分,它适应了农业生产活动的节律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指导着人们的农耕生产与日常生活。同时,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凝聚了人们的慎终追远、祭祀祖先等人文精神,成为千百年来的重要时间节点。

现代人的生活观念与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传统节日依然能经受时空的考验,自我转化、简化,润泽我们的心灵。正所谓国有史,家有谱,中国优秀的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沉淀为集体生活的精神符号,有着不能被忘却的时代意义。

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蕴含着安顿身心的日用之道,也囊括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元夕等,人们在庙会里欣赏花灯,搭台唱戏,后又增加了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涉及舞蹈、体育、文学、美术与饮食等方面,极大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情调。传统节日也有着“入乡随俗”的特性,比如在贵州,人们在元宵节时“走百病”,他们结伴而行,或过石桥或在郊外,希冀新的一年全家诸事顺利。现代社会里,传统节日是繁忙生活的一个暂停键。一到节日假期,超市、商城、交通、集会、庙会,乃至摊贩上都聚集着休憩的人们,实现了情绪狂欢与销售高峰的双赢。

传统节庆深刻地强化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民族认同感。它熔铸着先辈对天地自然、人伦道德、社会规律、审美情趣等命题的思考,潜移默化地传给一代又一代。“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流传广泛的话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力。每年春节,人们从天南地北赶回老家,踩着花花绿绿的炮屑纸,奔赴一年一度的家庭聚餐。无论是置办年货还是贴年画,都散发着浓郁的年味,弥漫在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这些亘古不变的过年习俗,浸透着淳朴温情的民风,早已渗透在每个人的基因里。年轻人云集线上已成了一个文化现象,元宵节,他们自发地在微信群里相约诗词“飞花令”,表达着对文化血脉的亲近。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根本在家,家国同心始终流淌在血脉的基因里。节日仪式是文化记忆传承的载体,不仅能让个体在参与中找到被认可的价值,也能接触到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如冬至祭祖、清明上坟、重阳登高等仪式很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与家乡的眷恋之情。在深深地鞠躬之际,人们怀念着家族成员对自己的影响,感受厚德载物的家风。它们无不诠释着家族纽带的重要性,把个人梦、家庭梦与国家梦融在一起,更进一步凝聚大众家国一体的向心力。

记得来时路,不忘梦归处。传统节日不仅活在历史典籍中,它更是在岁月变更中不断增添新的元素,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不断生长绵延。(邓倩倩)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