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援疆风采 > 正文

援疆心路青春援疆,我们在路上

来源:上海援疆     作者:上海援疆     编辑:解敏     2023-12-27 22:52 | |

      援疆教师  陈阳

一直认为,援疆支教是资深教师的事情,他们教书育人几十载,然后带着满腔情怀,去到祖国的偏远地区,追求诗和远方。可从未想过,有这么一天,身为一名青年普通党员教师的我也不远万里,赴疆支教。对我来说,支教,既能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祖国边陲的教育状况,又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边疆地区的教育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尽一点绵薄之力。所以,当得知学校还需要援疆教师,我就毫不犹豫报名参加,并于今年2月踏上了援疆支教之路。

初来莎车,正值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和专业申报的关键时期,我主要负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申报工作。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刚来的一个月经常熬夜加班写材料。通过短短一个月时间,完成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申报书撰写和本专业实训室一期的建设申报工作。在多方力量的共同支持下,2023年4月底,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顺利获批。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2023年9月16日,迎来了喀理工的首届开学典礼,亲眼见证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当我看到绿草如茵的校园,窗明几净的教室,来来往往的师生,以及办公室里认真备课的老师,操场上肆意奔跑的同学,食堂里排队打饭的学生,这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喀理工它真的诞生了,我也知道,这是我们所有教职工辛勤付出的结果,前半年的工作终于在这个金秋结出了果实,实属开心。喀理工是喀什地区开出的一朵鲜花,也是沪喀两地盛开的友谊之花,能参与到这样的工作中,倍感荣幸。

开学以后,作为土木工程系负责人,需要统筹协调系部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这对于以前从未做过管理工作的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平时的工作也主要围绕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课程教学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开展。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我们定期组织系部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同他们一起备课、一起申报专业,一起家访,大家同心协力,为土木系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同时,我还会利用课余时间去听系里老师的课,沉浸于课堂之中,发现问题,沟通解决,用最接地气的指导方式,突破教师课堂中存在的困惑和不足。

作为一名教师,我主动承担了中职班的物理教学工作。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很多同学也因为语言不通、数学基础不够扎实,导致对于物理学科接受程度较为缓慢。因此,我在教学中认真备课,安排好典型的、适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实例、练习、习题、并反复推敲,改进教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一段时间以后,让我非常欣慰的是,下课竟然有学生来主动问问题,并且告诉我:“老师,我喜欢学物理”。学生这些点滴的改变,让我意识到教育援疆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逐渐喜欢课堂、喜欢学习。

工作之余,我喜欢运动,比如跑步、打羽毛球、骑自行车等等,运动能使我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余,给我带来舒适和快乐,能帮我消除心理的焦虑。同时,我还会利用周末时间线上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今年已指导两名本科生和一名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并顺利毕业,并指导研究生发表SCI论文3篇,CSCD论文2篇,其中一名研究生获教育部国家奖学金。据我所知,当地老师在评职称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科研成果,因此,我也为我们部分当地老师作了《论文写作指导》的讲座,为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提供帮助。

虽然在这里只待一年半时间,截至目前时间已经过半,我希望用有温度、有尊严的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树立理想信念,让更多的孩子讲好国通语,学到知识,并有机会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同样,对于我们的老师,我希望能和他们交朋友,有更多的机会和当地教师互相交流,共同成长,最终通过传帮带和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愿以我一个援疆教师的萤火之光,为我周围的老师和同学照亮一段前行之路。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尽管90后的我是援疆队伍中年纪最小的,经验尚显不足,但我始终牢记援疆使命,服从安排,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尽心尽职开展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体现着一名90后应有的价值。

陈阳,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土木工程系教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装配式建筑、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等专业领域方面的研究,主授《结构力学》、《装配式建筑与施工设计》等课程。近三年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1项,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上海大学青年英才起航计划1项,校企合作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4篇,EI论文5篇。授权专利10余项。出版专著《部分预制装配型钢混凝土结构》一部。担任Engineering Structures, Structure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Steel and Composite Structures,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获2018年中冶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今日热点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