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科技向善|科创风暴眼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张炯强     作者:张炯强     编辑:陆佳慧     2024-01-02 18:58 | |

不久前,复旦大学举办了一场科技伦理高峰论坛,与会院士学者共同倡议:推动科技向善。在这所名牌大学内,还设立了一个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学院。

搞科研还要伦理制约?答案是肯定的。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辅助生殖技术……近年来,科研领域的创新五花八门。2018年,南方科技大学的贺建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造”出了天生免疫艾滋病的女婴,舆论哗然:科学家如果可以随意“制造”自己设定的人,岂不天下大乱?贺建奎因此获刑三年。

人类历史上,科研和发明有时是把双刃剑。许多科幻影片对此有了形象生动的展示:电影《未来世界》中,高智能机器人屠杀人类,已经对AI未来的发展提出警示;《未来战士》系列电影中,高度智能电脑“天眼”发动核战争。据说,几个核大国如今都有共识,核弹的钥匙不能由AI掌控。最新的影片《奥本海默》演绎的是科学家发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道德伦理拷问。

如果研究领域或研究活动将人作为研究对象,又或者,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文明,甚至对人类存续本身产生影响、冲击或威胁时,这样的科技必须接受伦理制约、法律制约。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部官网之前公布《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规定:从事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科技活动的单位,研究内容涉及科技伦理敏感领域的,应设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

新兴前沿技术发展迅速,不仅要关注技术安全性方面的风险,也要关注到人们基于道德理念分歧带来的问题。AI发展太快,但,我们不需要人工智能掌控的世界;生物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同样也不需要“生产”出来的人类,拒绝“异形”。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