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财经 > 正文

小米新车是搅局还是破局?新能源车市竞争加剧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叶薇     作者:叶薇     编辑:叶薇     2024-04-13 10:41 | |

图说:3月29日,小米汽车SU7陆续到各大小米门店,吸引了不少“米粉”排队看车 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 摄

 上月月底,小米集团发布“三年磨一剑”的新车SU7,在国内汽车市场引发巨震。面对小米汽车的强势攻势,多家车企纷纷采取降价策略,试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住阵脚。问界、极氪、小鹏、蔚来……这些汽车品牌或直接下调售价,或限时减免,或推出高额油车置换补贴,还有一些品牌在四月迅速推出了新车,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堪称白热化。小米入局,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意味着什么?

得了流量还要得市场

据统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的63.5%,国产造车势力不容小觑。小米的加入,让这个赛道变得更加炙手可热。

小米汽车目前的量产车型包括SU7、SU7 Pro以及SU7 Max 3个版本。其中,小米SU7标准版定价21.59万元,SU7 Pro和SU7 Max分别定价24.59 万元以及29.99 万元。在20万至30万元这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兵家必争之地”,小米汽车一上市便受到市场追捧,也成为汽车市场近期的“流量王者”。抖音上一则“雷军为小米车主开门”的视频登上平台热榜,累计有1000多万网友讨论,小米汽车带来的粉丝效应非常明显。

小米SU7上市正引发多品牌变相降价。问界新M7车型的起售价下调了2万元,降至22.98万元;小鹏G9车型推出限时减免活动,减免金额最高可达2万元;蔚来推出了最高达10亿元的油车置换补贴,虽然未具体到车型降价,但这也是一种降低购车成本的方式。除了各家新能源车企,传统合资车企的燃油车型同样也有不同幅度补贴及优惠。4月价格战,开始变成全线参战。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一汽丰田等传统合资品牌也纷纷加大补贴力度,价格战愈演愈烈。

实际上,在小米SU7面世之前,2024年至少已有20款车型官宣降价。然而,降价并非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价格战尽管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门槛,拉动销量提升,但对经销商及二手车市场则产生了不利影响。今年一季度,车企降价频繁,车市惨烈竞争,对行业利润伤害性明显,对产业链的影响比较大。

流量退潮后,小米汽车要想从市场占有率上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新势力”,还有很多道关卡要过。专家认为,车企要加大创新创造,继续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等重点技术领域实现新突破;根据市场的需要,充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各厂家不能一味盲目地在价格上玩花样,而应当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狠下功夫。

“新势力”要新还要久

 过去,车企新势力三驾马车:蔚来、小鹏、理想,曾创造了中国品牌向上攻入中高端豪华车市场的“奇迹”。而随着小米汽车的入局,新能源赛道的洗牌大战愈演愈烈,已有不少玩家被陆续淘汰。

小米汽车入局后,另一家科技企业的最新动作引人关注。4月11日,华为鸿蒙智行发布新版智界S7,售价24.98万至34.98万元,较去年11月第一次发布时的售价,入门款和顶配版的售价均下调8200元。华为终端业务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直言,智界S7已开启海量交付。“华为智驾是现货不是期货,可以一分钟交付一台车。”

从性能上看,小米SU7全系标配的起始续航达到700公里,而Max版的续航里程高达810公里,全系采用了碳化硅871V高压平台,15分钟补能510公里,5分钟补能220公里。智界S7的CLTC综合续航最高也可达855公里,拥有百公里12.4kWh的低电耗,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增加215公里。

而从模式上,两者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过去,小米用“互联网营销+性价比”从智能手机市场脱颖而出,现在,同样的打法也让小米SU7一炮而红。与小米造车不同,华为没有选择造整车,而是将自己定义为汽车解决方案供应商,已经与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等多家车企达成了鸿蒙智行模式合作,并推出了问界、智界两大新能源品牌。

此前,华为与赛里斯合力打造的问界品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成功。余承东透露,问界新M7上市7个月,累计大定突破17.4万辆。2024年第一季度,问界新M7斩获新势力单车型销量第一;问界M9上市三个月累计大定突破7万辆,月交付能力持续攀升至2.5万辆。

此外,另一家科技企业百度与吉利合作成立了集度汽车,后期发展并不顺利,如今已变身为吉利旗下的极越汽车。公开数据显示,极越今年前12周的累计销量不到700辆。

对小米的入局,不少专家持乐观态度,认为小米汽车对全面挖掘新能源汽车市场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满足消费者对于智能化和互联互通的需求。对小米、华为、百度等过去并无造车经历却在智能生态上玩法众多的新入局者,消费者有很多跨界创新的期待。但对中国汽车市场而言,新势力不仅要求“新”,更要活得长久。目前,小米汽车在产能、性能、售后等各方面都将遇到不小的挑战。喧嚣过后,营销之外,小米汽车能否真正成为带动中国汽车品牌集体向上的“鲶鱼”,还有待市场验证。

新民晚报记者 叶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