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人物 > 正文

他的“山歌”为何传唱至今?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渊     作者:朱渊     编辑:沈毓烨     2022-10-19 13:40 | |

昨天是作曲家朱践耳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在胶集黑胶文化艺术共享空间,他生前挚友、同事以及上海的爱乐者们齐聚一堂,分享他们和朱践耳交往的故事。

朱践耳平易近人,谦虚低调,与他交往过的人都深有感触。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创办于1985年,自那时起,凡重要活动邀请朱践耳,他都会来参加,并和乐迷们交流、倾谈。协会会长曹文炳说:“朱老是一点没有架子的,即便是后来病重住院时,他依旧记挂着我们的活动,收到邀请不能前来,还会特地写信和乐迷解释,让人看到中国音乐家的良心。”

图说:朱践耳

80后的方蕾刚到上海交响乐团参加工作时,初遇朱践耳,她带着一份敬畏,斟字酌句和朱老探讨曲目单细节、询问意见。却不料反被“满意度调查”:“你觉得《唱支山歌给党听》怎么样,说心里话,年轻人喜欢这样的歌吗?”资深乐评人沈次农记得上交首次赴京演出朱践耳的《第一交响曲》,他与之同行,演出结束当晚,朱践耳便托他帮忙联络当时初露头角的瞿小松,虽然对方是后辈,他却丝毫不介意,登门询问对方对自己作品的意见。

叶小纲曾说:“朱践耳是中国迄今为止创作力最全面的作曲家,也是青年一代的楷模。”《节日序曲》《春天的歌》,他的乐曲引领中国交响之路;《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他的歌陪伴几代人成长;《黔岭素描》《纳西一奇》,他的交响乐描绘了一幅幅山河画卷。

朱践耳虽然60岁才走上交响乐创作的道路,但厚积薄发,从第一交响曲写到第十交响曲。让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会长曹文炳最为钦佩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花甲之年的朱践耳带着一架简陋的录音机,在贵州、云南、广西、西藏等地深入偏僻村落,一走就是八九个月。他带回的是满满的原生态音乐旋律和自然界各类鸟鸣声,这些珍贵的音乐素材、自然的声音,在之后《黔岭素描》《纳西一奇》等作品绽放光芒。有人说朱践耳的作品总能触动心灵最深处,那是因为他在中国民间音乐中找到了“根”。(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