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独家述评|把百姓的急难愁盼扛在肩上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潘高峰     编辑:赵菊玲     2022-12-19 13:29 | |

图源:东方IC

潘高峰/文

办公室里越来越少的同事身影,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阳了”的消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第一波感染高峰正与寒潮同步到来。

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来说,这可能都是今冬最寒冷的一段时间。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终于等来了新冠病毒毒力下降,迎来了疫苗接种普及和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提升,赢得了优化防控措施的主动。但即便毒力再弱,新冠病毒在短期内还会对脆弱人群造成伤害,尤其是当大面积感染无法避免的时候。

这些天,我们听到很多感人故事。上海宝山的动迁小区,居民建立起一个个“共享药盒”,在群内接龙自家能匀出的药品;湖北的药店老板,剪开刚到货的退烧药,按需分给买药人,分文不取;北京的快递小哥骑行60公里,穿越整座城市为老人送药;河南做红酒生意的小老板,跑遍了几十家药店买到3盒退烧药,站在街头免费送给有需要的人……

寒冷冬日里,普通人用微光取暖,守望相助。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基层干部更应不等不靠、担当有为、宵衣旰食、冲在一线,主动为百姓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今天,上海全市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594间发热诊间全部启用,充实医务力量,安排有经验的医务人员接诊发热患者,并全部与上级医院建立紧密对接。市民可以就近获得发热诊断、对症治疗、健康指导等服务。发热诊疗药品也在不断向社区倾斜,最大限度满足居民需求。

这是最扎实的措施,也是最鲜明的信号:新形势下,基层仍然是疫情防控的最前沿,也是矛盾、难题最集中的地方。老人可能需要定期看病就医;孕妇可能随时检查待产;重症病人有突发状况等不起;经济困难群体,缺少生活来源耗不起;外地来沪人员,防疫政策摸不清……每个诉求都是具体的,很多时候,需要给出“一对一”帮助。尤其是遇上紧急情况,必须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有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

比如,如何扩容医疗资源,强化分级诊疗,发挥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互联网医院作用?如何加强社区健康服务,不断充实运力,保障药品和民生物资配送?如何做好社区工作,帮助感染者尤其是重点人群的居家康复治疗……抗击疫情到一线、破解难题在前线。三年战疫,很多基层干部超负荷工作,已经疲累不堪,有厌战情绪可以理解。但我们必须迈过这道坎,才能迎来真正的曙光。

这个冬天很冷,但春天已经在不远的前方。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