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我伲绣娘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王蔚     作者:王蔚     编辑:吕倩雯     2023-02-25 09:59 | |

刺绣,是中国民间工艺的瑰宝。由于产地和地域文化的不同,形成了苏绣、蜀绣、粤绣、湘绣等一众名绣。在上海,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顾绣,足以与全国任何名绣媲美,甚至在针法工艺、构图技法上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绣中极品。

在上海松江,69岁的钱月芳挑起了培养顾绣接班人的重担。她说,始于明代,延续至今,顾绣的传承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与文化底蕴,还需要传承人的言传身教。

图说:顾绣绣娘

顾绣有家了

在松江区中山中路上有个思鲈园,被亭台楼阁环绕着。广场右侧有一处古宅庭院,进入大门是两幢典型的江南古建筑,黑瓦白墙砌成的平房,这里就是成立于2006年的松江区顾绣研究所。钱月芳说:“研究所是政府投资建立的,招录的七八位技术人员也是拿工资的。以后我们将搬到黑鱼弄,街道在那里新建了一幢两层仿古建筑小楼,有500多平方米,不仅有工作间,还有展示厅、接待厅等辅助场所,我们顾绣传人真正有‘家’了。”

“我是土生土长的松江人,1972年中学毕业后进入了松江工艺品厂,那时厂里的雕刻组很有名气。巧的是,在周恩来总理指示发掘传统工艺美术品后,松江设计师梁景惠等人建议重拾顾绣,原松江县的领导便召回了散落在民间的绣娘,决定在松江工艺品厂开设顾绣车间。领导让我选择,我毫不犹豫地选了顾绣组,没想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与顾绣的缘分越来越深了。”

图说:钱月芳

说起顾绣,钱月芳如数家珍。“顾绣起源于明代上海地区的顾氏家族,开创者为缪氏,她是顾名世之子顾汇海之妾,绣品淡雅,绣线粗细均匀,绣品致密而有层次感。顾绣代表性人物为顾名世次孙媳韩希孟,以她为代表的顾绣技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且独成一派,在针法与色彩运用上独具巧思,使绣作源于绘画而又高于绘画。到了明末清初,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设幔授徒,将顾绣技艺传至民间,许多妇女习顾绣以营生,形成一定规模。道光年间的丁佩既精刺绣又通画理,著有《绣谱》。清末时期的沈寿著有《雪宦绣谱》,全面总结了钻研刺绣技艺的经验。到了20世纪初,松江松筠女子职校开办了顾绣班,聘请了沈寿的徒弟宋金龄为师,她努力钻研韩希孟一派的技艺特点,后来的国家级传承人戴明教就是顾绣班里培养出来的大师。”

虽然年近七旬,但钱月芳仍保持着纤细的身材,特别是十根手指相当“细洁”。“这是手艺活,是靠手吃饭,靠眼识珠,靠心领悟。我开始学徒时,师傅首先让我们临摹的蓝本就是山水、人物、金鱼和花鸟,要求我们将绣布平整地铺在透光的玻璃案板上,慢慢地走直线,再走弧线,勾勒出画面的线条轮廓。接着,再用不同颜色的丝线模拟原画中的各种色彩。可以说,要入顾绣的门槛是没有捷径的。”她说。

早年在工艺品厂做绣娘时,钱月芳总会挑颜色复杂、画面内容丰富的蓝本来绣。她说:“拿着同样的工资,选择难的来绣可能更费时间和精力,但我喜欢这样做,因为我想突破。艺术是无止境的,顾绣这门技术不是会绣了就行了,它的精髓和境界是需要绣娘用一辈子去学习和领悟的。白天做不完,我就带回家,晚上坐在床边静静地绣。”

1998年后,松江工艺品厂关门了。兜兜转转,顾绣车间最终转入了一家民营企业。刺绣是一门比较枯燥的活儿,而那时绣娘的工资很低,每个月只有几百元钱,工作环境也不是很好。好几个绣娘纷纷转行,最后只留下了6个人,钱月芳就是其中之一。她说:“幸好这些年有人开始欣赏顾绣,有很多人喜欢我们的作品,愿意花钱买顾绣作收藏。我们遇到了顾绣开始‘养活’顾绣的年代了,可以使这门古老手艺得以延续,再加上政府对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保护力度的加大,顾绣终于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图说:钱月芳

最暖绣娘手

离松江老城的顾绣研究所大约十几分钟的车程,钱月芳把记者带到了她在新城区新购的一处联排别墅小区。地下车库直达她家小楼的负一层。20多平方米的小屋,被钱月芳打造成了一间家庭工作间。靠墙的一排矮柜上放着10多幅用镜框装裱好的顾绣。“如果不近看,你能看出这是绣出来的吗?”她说,“这就是顾绣的精妙之处,也被称为‘画绣’。这是因为顾绣讲究针法的极致细密,分为施、抢、铺、摘、搂、齐、套等几十种针法,要求画面上的线条平、薄、齐、匀、顺、光、直、密、洁,从而达到顾绣创始人也就是我们这行的老祖宗给顾绣定下的‘三绝’:色如画、细如发、针如毫。都说功夫在手上,你去看绣娘的手,即便是大冬天,她们的手都是热热的、软软的,让自己的心首先要暖起来,这样指尖下的飞针走线才不会僵硬,才能灵动飘逸,就像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在纤细的钢绳上健步如飞,还能做出各种神奇的造型。”

经过40多年的磨砺和钻研,钱月芳掌握了全套顾绣工艺技能,熟练运用几十种针法和色彩搭配,还把自己所有的经验整理成册,从最简单的拿针、穿线,到色彩搭配、针法运用。她在创作中将原有的虚实针法提升并改进,在绣每幅作品前先设计针法的运用和色彩的组合,运用由密到疏的针法绣出写意画的干湿浓淡效果,画绣难辨;绣制工笔画时注重线条的美感,表现出原作的神韵,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

钱月芳家小院里的盆景争奇斗艳,她说:“闲下来时养花、赏花既是一种情操的陶冶,更可以让自己的心得到安宁,心神不定的绣娘是做不出精品的。我觉得,‘绣’与‘修’同音。当绣娘要先炼心,重要的是修心,磨炼出静心做事的本领,还必须要有坚守和情怀。刺绣时,我们要连续几个小时不说话,绣到经典的地方更是只能屏气凝神,不能大喘气。”

图说:钱月芳

她家一楼的客厅就像是一间小型的画廊,陈列的都是她自己的作品,而且多为临摹中外名画的绣品。她的代表作有《红叶喜鹊》《菊花图》《云间飞天》《布袋和尚》《饮鹅》《听泉图》《吉祥天女》《枇杷绣羽》等。时常有各地的买家会光顾她的展室。2008年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她与同事们合作完成的清朝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的16幅《仙萼长春图册》系列作品荣获金奖。近年来,连续几届的上海进博会,钱月芳都会把她的作品带到展馆,向世界展示上海顾绣的高超技艺。其中特别赢得赞誉的《荷花图》,也是以郎世宁的画作为蓝本创作而成的,《春天》则是临摹了松江画家吴玉梅的原作。

“我喜欢绣尺幅大的作品,临摹唐朝韩滉的《五牛图》,足足用了两年时间,这期间我还多次骑着自行车到村里的奶牛场去观察牛的姿态和表情,包括它的步态是什么样的,睡觉时的脸部表情是什么样的,饿了、累了又会是一种什么表情,我都一一记在了笔记本上。回到绣房里拿起针线的那一刻,一头活灵活现的牛就在我的脑海里。别人称赞我绣的《五牛图》几乎可以乱真,连眼睫毛都毫无两样。我用色彩明暗变化展现五牛的光泽与生机,将顾绣善于细节处理与色彩变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无论是传统的中国画还是西洋画,顾绣都能将它转变成自己的语言来阐释,让观者获得‘这就是一幅画’的视觉享受。这恰恰是我的追求,也是顾绣的精妙之处。”她说。

传承靠“绣痴”  

2015年,钱月芳凭借作品《春水凫鷖图》在米兰世博会上斩获了精品金奖,距当年沈寿刺绣作品《耶稣像》获得巴拿马世博会金奖正好100年。

400年来顾绣在上海的命运跌宕起伏。作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钱月芳心中,上海人,松江人,自然更有责任把顾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2002年到2003年,松江区原大江职校(现改名上海城市科技学校)开设了顾绣班,共教学400多课时,由钱月芳传授顾绣全套流程,包括基本针法、色彩组合、针法组合和工笔绘画的相关知识,每人需练习绣制多幅小作品。2006年至今,钱月芳又指导徒弟们学习绘画、独立配色、对作品进行赏析和点评,提升她们的技艺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徒弟庄美金等5人被列为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顾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丽敏等5人获得工艺美术中级职称。钱月芳曾经带教的27名学生中,因种种原因后来剩下了6人。有些学生中途打退堂鼓,她就跟家长们反复沟通,也努力做过挽留,但是,做绣娘第一条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这两年情况有所好转,有些离开的人又想回来,还有年轻小姑娘找上门来想学习顾绣。特别是近年来,松江区积极推动顾绣进校园活动,岳阳街道每年投入100多万元扶持顾绣研究所,区文旅局先后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签约,开设了一系列顾绣传承与应用课程。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顾绣)也在上海师范大学挂牌成立。

图说:绣娘

现在,松江区顾绣研究所里的绣娘都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是由街道按正规就业渠道招聘录用的。2018年,金芝婷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陶瓷专业毕业了。那年,顾绣研究所到学校设摊招聘,一下子吸引了小金的目光。“我也是松江人,从小也见过奶奶和外婆刺绣。毕竟我学的专业是有美术基础的,所以,我就想尝试一下,在顾绣领域能否闯出一片新的天地。”她说,“没想到作为师父和领路人的钱月芳,要求很严格,基本功训练抓得特别严谨。第一年几乎一整年的时间,只教徒弟们练习线条的走势,直线、竖线、齐针、弧形。一幅佛手图我们要用半年多才能绣完。你看,这是我临摹的《宣花蜗牛》图, 25厘米宽、34厘米长,算小幅图,也用了4个月时间,其中每一片叶子都有好几种颜色。所以,顾绣的魅力就在于特别‘吃功夫’。”为了更好地传承创新,金芝婷一边工作一边还利用业余时间跑到位于长宁区的东华大学,完成了服装专业本科的学习。

图说:顾绣作品

人们送给钱月芳一个外号——“绣痴”。她说:“也是没办法,现在我要带徒弟,要四处宣传顾绣文化,还要推介我们的作品,所以,自己的见识也在不断增长,以前我可是出了门就‘两眼一抹黑’,脑子里只有顾绣,连松江的几条大马路也认不全。”

钱月芳的女儿也40多岁了,从小没让她学顾绣,在母亲心里,入这行真的太辛苦了。但等到顾月芳做了外婆后,便有心将女儿也慢慢拉了进来,手把手地教她针线活。凭着母亲的悉心指导和遗传悟性,女儿不仅掌握了顾绣的全部技术,还考出了中级工艺美术师职称。钱月芳对女儿说,将来有了儿媳,也要让她学顾绣,起码要让顾绣在自己家里传下去。

在采访中,记者始终有个疑问。世界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了,还需要全靠手工技艺完成的刺绣吗?难道就不能用“机器绣娘”取代吗?对于这个问题,钱月芳显得十分自信。她说:“别的我不多说,就拿一根丝线来说吧。顾绣要求把一根线劈成1/16、1/32,甚至劈到1/256。将一根普通的线劈成到1/256时,几乎淡得用肉眼都快看不见了,只是在空气中透出光亮。况且我们用的还是蚕宝宝丝。你想,这么细的丝线,再精细的机器手也难以控制好走线的张力吧。”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