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侨梁 > 正文

生活在上海 | 开间“书房” 让更多人结缘时代的记忆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 林景     编辑:梅璎迪     2023-11-20 10:57 | |

在上海市中心建国西路,有一家二手书店。书店的古籍藏书中有很多是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国时期的线装善本,分别涉及文学、史学、医学等不同领域,甚至还有连环画“小人书”。店里三分之二的空间都用来摆放给来客免费阅读的桌椅,可以随到随看。

图说: 纪俊杰在雍乾堂“书房”

书店名叫雍乾堂。“堂主”纪俊杰说:“其实我给雍乾堂的定位是一间‘书房’,既可以是用来阅读旧书古籍的地方,也可以是大家交流学习的一处场所。你可以来这里找找过去的感觉,也可以来结缘你并不熟悉的、过往的时代记忆。”

获赠老师藏书 逐渐“长”成书房

说到为什么会开这样一家“书房”,纪俊杰回忆起最早一批藏书的来历。当时是自己的老师要搬家了,有许多旧书藏书家里实在放不下,就交给了纪俊杰。纪俊杰仔细地检查了一下,发现里面有不同时期的各种书籍杂志。如果当废品卖掉或丢掉,着实可惜,于是就先帮着保管起来。后来,陆续有邻居朋友搬家,家里难以处理又舍不得丢掉的旧书、藏书,纪俊杰都会主动去上门收集,帮忙保管。“就这样,我的这间‘书房’自然而然地‘长’出来了。”从2004年开店起到现在,雍乾堂已收集了大量的旧书古籍。

在2020年12月的一天,书店里来了一位老先生。他推着一个小小的推车,装了满满一车书。他对纪俊杰说,除了这一车,还有好几车书,都是他多年来的收藏,希望能全部托付给这家书店。纪俊杰看了一下,发现老先生拿来的书籍都是和邮票有关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邮票上的莫斯科》《香港邮票百问百答》…… 每一本都保存得很好。老先生还根据内容和题材给书做了分类,成套的书都用纸分别包裹捆扎好。当中的《集邮》杂志,更是从1955年创刊开始,有几百本之多。“老先生希望通过我们能为他的这些书找到下一个珍爱它们的主人,后来我们也确实找到了同样喜欢邮票、爱好书籍和收藏的朋友。”

图说:“书房”也是人与人交流的空间

藏品中有不少古籍善本

纪俊杰的古籍藏书中有很多是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国时期的线装善本,分别涉及文学、史学、医学等不同领域。“什么叫古籍善本?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曾来过我这里,他说,古籍的范围比较大,一般在1912年以前的印本、抄本都叫古籍。而善本的要求则比较高,钱教授引用了清末学者张之洞的说法。”纪俊杰说,张之洞认为古籍善本需要有3个特点。第一个是足,必须是完整的、不缺页的足本;第二个是精,版本要经过精校、精注;第三个特点是要足够得旧。

“像这套《中国文学史》,作者是清末民初的黄人。这套书到底有多少本,一直都有争议。我也查了很多资料,并没有定论。而我拿到的这套,是有4盒共29本,并且有完整契合的包装盒,应该是目前为止我所知道的最为齐全的藏本。”

店内的《礼记》也是纪俊杰钟爱的收藏之一。《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纪俊杰不仅收藏了扫叶山房石印的仿宋拓本《礼记》,还有十分罕见的一本清朝名臣翁同龢收藏的木刻版《礼记》。这本书上不仅有翁同龢的收藏章,里面还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阅读时用毛笔所做批注,及阅读心得。“书的内容是被反复熟读的,但你看这本木刻版《礼记》的书角,却保存得很完好,足以说明当时文人对书本和知识是非常敬重的。”纪俊杰说。

“书房”也是人与人交流的空间

把雍乾堂定位成书房,纪俊杰就是想不能只做二手古籍和旧书藏品的生意。他希望这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书房,也是别人能来看书、聊天,了解时代记忆的一个共同的书房。带着这样的想法,他在雍乾堂陆续举办了章人英国学讲座、陈茗屋篆刻公益讲座、清代服饰公益展览等文化交流活动。

“当时清代服饰的展览是为期10多天,也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很多人特意穿了长衫、旗袍等不同的、有时代感的服饰来观展,感觉他们很用心也很有仪式感。”这个展览共展出了9件清代服饰,其中包括龙袍、官服,也有旗袍的前身——清代广东短衫和绣花鞋等。

除了正式的讲座和展览,纪俊杰还经常举办一些和文化交流相关的沙龙。“每周六早晨都是我们雍乾堂的早茶时间,会有不少新朋友和老朋友来参加,我们一起聊聊文学和艺术。”

纪俊杰说,平日里会有不少客人喜欢在雍乾堂里读读书、写写毛笔字。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在店里写毛笔字,这时一位老先生路过刚好看到了,就很热情地进来指导他。老先生就住在附近,从那之后,他也成了书房的常客。

雍乾堂的常客中也不乏外地和外国的来客。一位来自瑞士的商人,疫情之前在上海小住,常常来店里坐坐,和纪俊杰聊聊天。疫情过后,他因为生意的原因再次来到中国,特意抽空赶到店里,让纪俊杰帮他找一幅书法作品,就是一个“和”字,要带回瑞士挂在家里。由于时间紧迫,纪俊杰一时找不到现成的作品。他突然想到,常过来写字的那位老先生有很多幅字留在店里。他翻了翻,果然有个“和”字。他如期把字装裱好,让这位瑞士客人如愿带走。

“这可能也是他和中国文化的一个小缘分吧。”纪俊杰说。

无论是古籍展示还是交流展览,都只是结缘时代文化的介质,纪俊杰觉得只做这些还远远不够。他最近在多地考察学习,希望能打造出“学以致用”的互动空间,将前人的文化和智慧融入到生活当中。 

 林景/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