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吴建国:书写的价值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吴建国     编辑:钱卫     2024-03-18 12:24 | |

文字的记录,让遥远的世界变得真实,让遥远的史实近在咫尺。

热爱长兴岛文化的人,都会关注长兴岛的前身鸭窝沙等几个淤泥堆积的小岛形成的时间。今天,普遍的说法是:1844年前后。这是推算和猜测的结果——因为没有确实的文字记录,让这个时间点变成了一个难题,也成了研究长兴岛历史和文化的一个课题。

在樊敏章的《风吹浪打鸭窝沙》散文集里,有一篇《老祖宗来到鸭窝沙》,这样写道:“大约140多年前,曾祖父的父亲从崇明带着两个儿子,逃荒来到了鸭窝沙厚朴镇的三圩港边。两个儿子,一个叫樊玉昆,另一个叫樊小华,樊小华就是我的曾祖父……据不完全统计,今天樊姓人口已有750多人了,从樊玉昆樊小华算起,已经有了第八代了。”

140年前大约是1880年。读完这段文字后,就会让人放下对于鸭窝沙成陆时间的纠结,因为人口的聚集,才是鸭窝沙的开始!这样的文字记录,为长兴岛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扎实的依据。

樊敏章先生出生于1952年,在他的童年少年时代,鸭窝沙还是原始的状态。改变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这完全是人的力量,这期间鸭窝沙和周围几个小岛连在了一起,改名为长兴岛。樊敏章看到和参与了全部过程,在他的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是原始状态的鸭窝沙。

“长兴创作组”微信群建立于2021年4月,目前只有十人,除朱颖刘萍两人正当盛年外,其余大多是老同志。《风吹浪打鸭窝沙》是这个群里出版的第二本散文集。在长兴岛,相较年轻人,老同志坚持写作的人很多,这与他们的情怀有关。新中国成立前后,鸭窝沙在每年大潮汛里,总会被淹没,种植的粮食作物很难满足岛上住民的生活,生产资料缺乏。60年代以前,岛上没有初中学校,没有系统的医疗诊室。艰苦中成长起来的人,大都具有坚定不屈的性格;同时,他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深情,投入了自己的满腔热情,一生都在为鸭窝沙、为长兴岛唱着恋歌!樊敏章就是这样的人;“崛起的长兴岛”编委会的徐惠忠、蔡德忠、周品其等也是这样的人。

文字的记录,让遥远的世界变得真实,让遥远的史实近在咫尺。长兴岛的历史并不长,樊敏章等老同志是长兴岛文化的传承人和开拓者。古稀之年的老人,写作的特点十分明显:不追求文字的华美。真实的记录和真情的表述,全部的意义都在史料的功能上。而在今天长兴岛的人文环境里,这样的记录和表述就形成了书写的价值。(吴建国

(本文为樊敏章散文集《风吹浪打鸭窝沙》后记节选)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