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微信 > 今日闵行 > 正文

“七宝乡魂”在闵行这里丨乃清叙史

来源:今日闵行     编辑:赵菊玲     2024-04-22 12:25 | |

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人文闵行丛书4卷》和《上海闵行非遗丛书》1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徐家弄今貌

七宝古镇的北大街44弄,自古称之为徐家弄,曾是一处历史文化名人集聚的街巷,堪称是“七宝乡魂”所在地。世居在徐家弄的徐氏家族五代流芳,对七宝古镇的历史发展影响巨大。可惜,由于没有保留住历史风貌,以至被今人轻视。要赓续七宝老街的历史文脉,彰显古镇独特风貌,徐家弄理当深入开发和利用,徐氏家族的历史风采理当充分宣扬。

徐寿造桥义举

明正德年间,七宝市镇主要建在蒲汇塘以北区域,依托七宝教寺香火日益繁荣,乡人盼望建一座跨塘大石桥,将塘北与塘南的街市连成一片。徐寿为人仗义,不惜耗尽家财,与好友张勋(字启龙)一起募资建桥。经数年努力,终于正德十三年(1518)把蒲汇塘桥建成。

  蒲汇塘桥旧貌

一日,徐寿妻子杨氏走到横泾竹桥头,眼见竹裂桥塌,有一老一少跌落河中,幸亏乡人相救,方才脱险。徐寿为此想到,从七宝到泗泾有20余里,途中间隔10多条河道,来去非得动用船只。于是,徐寿夫妇独力购石募工,又在蒲汇塘北岸建造了8座石桥。

徐寿的造桥义举却遭到某些小人的恶意中伤。一天,有人得知巡按大人途经七宝地区,就上前拦轿诬告徐寿以造桥为名骗取钱财。巡按过于自负,将徐寿抓捕归案。而当他一路走过那9座石桥,见桥上都刻有“徐寿同妻杨氏一力建造”字样,方才明白真伪,连声感叹:“此义士也!”即令将徐寿释放。嘉靖三年(1524)六月,沪上名士陆深(字子渊,号俨山)慕名游七宝教寺,目睹蒲汇塘上九桥盛况,特赋《赠徐寿建桥》长诗赞叹不已。

徐氏门风清正

徐寿家先辈勤于耕织,被乡人推为“著姓德门”。正德八年(1513),徐寿年仅20岁即勇赴京城,替父亲伸冤,终以清白得释。始悟人生如舟必遇风浪,于是“始理家事,英资大度,并济驰张,以清白励操行,以勤约聚生计,以明决酬世纷,以敏谨给官府,以公平宽大抚乡闾,以沉退缜密备外务,视微如大,持坦如岖”。他嫉恶如仇,且“善喻(开导)人”,做到“亲交(亲戚旧交)有过勿绝也,必规而道之。臧获(对奴婢的贱称)有罪勿弃也,必诚而训之”。认为开导人家而人家却不听从,必定是自身不端正,不足以使人信服;言语不诚实,不能够使人感动。

长子徐泮(字文卿)自幼被管教得寡言内向,学业初成,不想远行,甘于清贫,渐成为虔诚的佛教徒。他虽无功名,却心底清净,也有非凡之举。次子徐沛(字泽卿,号方壶)未投身仕途,独自在家读古书,亦涉猎《内经》,用以诊疾,解救病人。他家与蒋家的菜圃相邻。蒋家因琐事与人家结怨,结果闹到县衙诉讼。为了打官司,蒋家将菜圃转让给徐家。徐沛按市值接收,帮他们应急。数年之后,则以“计租所入已足相当”,将菜圃全部归还蒋家。

  徐三重画像

嘉靖二十二年(1543),徐沛生下儿子徐三重。徐寿年已50多岁,在家宅宝善堂延请儒士,设帐授学,以课子孙。徐三重倍加勤读,参加童子试,名列榜首。年未弱冠,成为县学庠生。隆庆元年(1567)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徐寿眼见孙儿中举,心满意足地撒手人世。

万历五年(1577),徐三重赴京城考中进士,任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有幸步入仕途,“当以国事为家事,民心为己心。不得但蜡荣名,苟图身利。”他办事公正,审案中发现有一豪门作恶杀人后,以家奴抵偿而脱罪。决意严查深究,法办真凶。谁料,宰相竭力阻止。徐三重抱不平,但无法抗令,深为遗憾。幸有刑部尚书严清(字公直)赏识其“独持平恕”,办事周详审慎,便让他掌管秘密要案。

徐三重敬重严清的“公廉恤民”,追随其反对宰相“得盗即斩”的极刑政策。三年后,因身染疾病,主动申请退职回乡养病。

徐沛显而不贵

因儿子在京当官,徐沛获得封赠显贵。虽说只是虚职,但在乡间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然而,他依然布袍角巾,一切如旧。知县多次延请他参加庆典活动。徐沛始终不愿出席,也不去拜访通融。有人不解,问徐沛:“你这样做,人家不会怀疑你过于自傲吗?”徐沛笑笑答道:“我只是一个乡间野老,理当如此么。”他认为:“为人日多暇,其生平当无过人者;为人日无暇,其生平当无过人者。”“士贫以当贵,俭以当富,或未达。曰:士处今之俗,而免于侵脧耻辱者,其贵乎。不然,其贫乎。而免于窘迫求贷者,其富乎,不然,其俭乎。”

一天,有朋友上门说:“你家富贵了,多好啊!能不能帮我家也富贵起来?”徐沛以为他开玩笑,便说:“你何必这样求我,我家有什么富贵呀?”朋友不罢休,请教富贵诀窍。徐沛坦然相告:“我看你家饭蔬不错,裘布不缺,饱暖无忧。饱暖之外,为什么非要披锦列鼎?我的生活不如你安逸,内心不如你悠闲,而你还想要富贵,那不是多余了吗?我看,还是反求你帮帮我吧。”朋友顿觉失言,急忙点头称是。

徐三重守望家园

万历十年(1582),严清担任吏部尚书,京城风气改善。而刚步入不惑之年的徐三重考虑再三,决定以尽孝为重,不再赴京述职,决意坚持先辈敦厚之德。

徐三重在七宝镇上又守望了38年。用心复兴徐氏义塾,重修兴圣桥关帝庙。万历十三年(1585),又筹资修建七宝教寺,新建教寺山门。在家中潜心钻研人心世道。稍有闲暇则“理药囊,列茶鼎”,不过问他人世失得升。经过多年积累,搜集整理古人“轻世遗荣”的故事,编成《兰芳录》二卷;长期关注历代官方施政得失和理政要害,编成《采芹录》四卷。毕生勤于笔耕,著作合计有20多种46卷,其中有4种被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成为传世名篇。

徐三重治家严整,认为气节正直,品德清廉,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他以孝行善待年迈双亲,以睦邻仁德垂范于世。日常身无鲜衣,床无重褥,食无美味,饮无醇醪,暑无扇,冬无炉,出无舆,张无盖。居室悬挂“八语自识”为座右铭:室无美姬,堂无俊仆,案无戏具,门无杂宾;宅取安人,田取给食,书取明道,器取适用。

徐三重立下《家训》:子弟智愚贤不肖虽有天命,然父兄须教以读书,皆不可令废弃。纵痴蠢顽悍,若少知理义,亦不敢肆然为非至不可理论也。蒙养不端,待习惯成性,始思补救,晚矣。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要紧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

徐三重诫勉子弟,不得随意借其名义行事。即使子弟应试赴考,也不会去疏通关系。一次,松江知府派人到徐家,说是请教其儿子的仕途安排。徐三重当即回绝:“无使(不能)儿曹(晚辈)有幸途于进者。”有人为其弟书写推荐信,徐三重闻之怒形于色,立即追索信函,当场毁之。

徐三重结合本地传统风俗,整理出一整套居家行为规范,辑成《家则野志》。此书富有地方特色,针对性极强,被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流传甚广。

徐祯稷薪火相传

徐三重之子徐祯稷(1575~1645),字叔开,号厚源。万历二十八年(1600)中举,次年中进士,出任夔州知守。徐三重特意撰写《政要二十四条》作为戒训:

端身范(自身行为的规范)以示表仪,

励廉隅(比喻人的行为、品性端方不苟)以保名检。

重伦常(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彰教化,

笃恩义(恩情道义)以厚风俗。

精听理(听他人讲理)以通冤抑,

询利弊以救疾苦。

慎刑狱以恤元元(抚慰平民),

轻赋敛(征收赋税)以宽民力。

重农桑(泛指农业生产)以阜民生,

训文行(指文章与德行)以兴士学。

矜孤独以惠困穷,

简词讼(诉讼)以安生理。

禁浮薄(轻薄,不朴实)以挽薄俗,

尚俭素(俭省朴素)以节财用。

谨薄书(轻视)以核吏奸,

慎文移(公文)以通上下。

致诚敬以重祀典,

豫蓄积以备灾荒。

访耆德(年高德劭、素孚众望者)以示意向,

惩奸横以伸善良。

守法度以维风纪,

习武备以防事变。

明出纳(支出收入)以远嫌疑,

体人情以布慈恕。

徐祯稷视之为言行准则,认真践行。万历四十三年(1615)六月,任四川按察司副使,为官清廉,主持正义,蜀人以“如雪肝肠羊叔子”称颂。他即以“叔开”为号,加勉自警。在四川任职12年,百姓称赞其施政如清风宜人,雅称其为“徐公风”。

天启元年(1621),徐三重因病去世。不久,徐祯稷不满朝政黑暗,以病为由,辞官返乡隐居,以名德重于江南,享年70岁。他讲究家训教育,日常积累了大量训言,晚年将治家心得汇辑成《耻言》二卷,开篇即称:“耻言者,家居谈说偶识之简者也。言之未克行焉。庸无耻乎?存以备自省。亦以示后人。犹冀有能释予耻者。”

  徐祯稷《耻言》书影

  作者:张乃清

今日热点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